欢迎来到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运用中国本土心理治疗抑郁症的体验

2020-05-14 19:13:00来源:中华融媒体

分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袁运录

  大四抑郁女,从高一开始抑郁,服抗抑郁药多年。经省级医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重度抑郁和焦虑。有“习惯性”自残行为,并伴有间歇性幻觉,正计划如何自杀。     

自述:从小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视其为掌上明珠。妈妈喜欢跟她“讲道理”,叫她要尊敬长辈,放假后要给长辈问安。尤其逢年过节,参加亲友的聚会,要注意礼貌和形象,不该坐的不能坐,不该说的话不能说,要有淑女风范,要做个大家闺秀……

   妈妈的善意教导,虽然她觉得都是为了她好,可她心里就是难受,却又无法发泄。这种溺爱让她窒息,觉得自己处处都受到大人的摆布,活着毫无意义。加上淤积的情绪总是挥之不去,更让她感到恐慌和无助。    

  多方求医无效后,家属带着孩子找我,下面是我为他们施行心理干预的简略过程。

1、我对妈妈的心理干预:你和女儿都坐在一条长凳上。如果你这边太沉,使劲压,长凳的另一端就会翘起来。意思就是,如果家长总是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者事事教训,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用,凳子那头就会失去重心。

发现这个问题后,妈妈首先应该放下,不再给孩子施加压力,不再“管教”,让孩子自己拿主意,自己做自己的主。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建议这位妈妈采用矫枉过正的办法:在孩子面前装点傻而不是处处逞能,重新唤起孩子的主人翁兴趣。

  2、对孩子的干预,一共五天。第一天(约5小时),以传统文化为内核(苦口良药),用现代心理学技术和哲学思想进行包装(顺口糖衣),把抑郁症产生的因果关系和原理展现给孩子,让她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第二到第五天(约20小时),用哲学和传统文化系统讲解抑郁症与三观的关系,帮孩子端正态度,使之解放思想。

之后,我叫孩子一旦要允许自己抑郁症状出现,毕竟你曾经种下了那么多的抑郁的因,自然而然它就会在适当的时候结出果子,虽然是个难吃的苦果,但也要理解它。就像妈妈理解肚子的宝宝乱踢乱动一样,虽然痛苦,但痛而快乐着!

马克思说:“人所具有的,我无不具有”。

“上帝”把你作为一个人创造出来了,人所具有的,上帝都给了你思维给了你,智慧给了你,紧张给了你,抑郁也给了你,你想要也得要,不想要也得要,你是非要不可,不要就得受到惩罚。因为你不要人皆有之的抑郁,就惩罚你得了抑郁症

不仅要允许抑郁的发生,还必须允许各种心理冲动。

一般说来,只要发自内心允许抑郁的出现,你的心理必然会坦然……

三个月后,孩子开始渐进停药,重新找回了青春和激情。一年后回访,孩子心身变得阳光健康。

“今年的母亲节,女儿第一次祝母亲节日快乐!这是二十多年唯一的一次,确实值得开心!”

妈妈高兴得像个孩子,把心中的快乐分享给我。

说明孩子心中已经有了爱和温暖。

3、咨询总结:

温室里培育的孩子,怎能经得起风雨阳光。现在的孩子大都不愿出门,喜欢一个人呆在房间,拿着手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但孩子总要去上学,去接触社会和形形色色的人,这让孩子感到非常不适应。就像温室内的花朵,移到室外,很容易枯萎凋谢。

所以,现在的孩子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叛逆,要么抑郁。

如果发现孩子叛逆了,说明他在为自己的不平向你抗议。虽然让你难以忍受,觉得孩子不知好歹,但我还是要恭喜你:至少你的孩子不会抑郁(其实也是在向你发出无声的抗议)。一旦抑郁了,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开导,后果不堪设想。

孩子12岁左右,开始有独立的个性和对世界的初步的看法,虽然这个看法显得幼稚,但也是孩子真实的体验。所以请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一些想法,不要再一厢情愿的指手画脚。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成年,你可以教育或提醒。但如果孩子成年了,就应该相信孩子。人家已经拿了人生的驾照,就应该相信他的技术,不是吗?

  别以为你的好心就会带来正面效果。对孩子的许多善意或好心,在孩子看来是对他的极不尊重,故而会产生抵触:轻者叛逆,甚至离家出走;重者缄默不语,变得抑郁。

  聪明的父母会在旁边默默无闻地守着孩子,自作聪明的父母总是横加干涉,生怕吃亏,以亲情和道德绑架孩子。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孩子成长,反而会摧折幼小的心灵。智慧的家长总是顺应孩子,而不是处处逞强,妄图按照自己的意念改变孩子。这是非常自私和危险的。

妈妈要学会放手,把人生的方向盘交给孩子自己来掌握。孩子一会开心;二会更加尽心尽力为一家人的安全负责;三有成就感和自信感,今后做人做事就会有担当,内心自会升起阵阵爱意和温暖。

一个人心中如果没有爱,就没有温暖,人生就会处处碰壁。人若是没有本土思想,就会失去重心而迷失方向。感谢根深叶茂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感谢案例中的“迷途知返”心中充满爱的伟大母亲。


作者简介袁运录(笔名:恨若秋水)1964年生.江西余干人,秋水理论创始人。作家、认知心理学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余干关工委讲师团讲师。

研究方向:警察心理、强迫、抑郁、口吃、失眠和青少年心理等。

代表著作:《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情绪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正在撰写:长篇小说《秋水无痕》《睡眠心理学》

微信:kongxi372


(责任编辑: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