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秋水心理研究院-让天下没有难治的口吃病

2020-06-07 19:55:00来源:凤凰新闻

分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作者:袁运录

笔者口吃历史尽40年,1988年只身赴上海接受了中国口吃病矫正界泰斗、中国口吃病康复事业的奠基者张景晖先生的心理指导,口吃病获得痊愈:心理障碍消失、心灵痛苦消失,心理纠缠解除。口吃病走上了自我康复的轨道。

锈迹斑斑的铁门启开了,温暖的阳光照进冰酷的心灵。春回大地,一片生机盎然,新的旅途开始了。

第一篇 观念转变

一件偶然的事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家里的新房,因为角落里留了一个空调洞口,时常会有小麻雀从洞口钻进屋来。进来的小鸟在房子内到处乱飞,拼命的朝光亮的窗户飞去,结果重重的撞击在透明玻璃上,稍作停息,小鸟又转身朝其它窗户飞去,结局还是一样。小鸟为了逃命,在房内飞来飞去,不停的撞击窗户,撞得头破血流,最后惨不忍睹。

其实,小鸟是找不到进来的洞口,一种求生的本能,看到光亮透明的窗户,就以为是出去的通道,谁知道却是一道道陷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置身屋外,小鸟很容易发现墙上的洞口在那里,但进去了之后就迷失了方向。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口吃患者朋友,患者何尝不是这样!自以聪明,到处瞎撞,最后头破血流,还要死撞南墙不回头!

长期与口吃作斗争的实践中,患者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对口吃的认识也“非常深刻”,但我们患者的对口吃的认识几乎全是错误的。

一般地说,口吃病患者的心身是健康的,学习和工作都很出色,思考和判断能力也并不比正常人差,只是表现在口吃这一“点”上却坠入了迷雾之中,固执地抱着偏见,导致一叶障目。“迷中是非,是非皆非”,即被口吃“迷”住,他们对待口吃的态度就不可能是正确的。患者对待口吃的病态心理和错误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口吃的错误认识而来的。因而,全面、正确地认识口吃,进而改变对它的错误心理,才能根治口吃病。如若只凭运用一些技巧、手段与口吃现象进行对抗,这种矫正方法虽是必要的,但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治标的辅助疗法,就象吃一些止痛片一样,想根治口吃病是不大可能的。

要全面地正确认识口吃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口吃现象中发现和找出它的规律性,并在矫治的实践中应用它们,才能最后驯服口吃,才能真正有效地治好口吃病。

患者常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同情自己,甚至把工作和生活上的一切过失都归咎于口吃,常为此感到苦恼,实际上是患者自己不了解自己。被口吃的现象“迷”住,对自己和自己的口吃失去了判断能力,因而表现在口吃上的一切情感活动都是夸张的,错误的。口吃病患者决不能无视自己的情感活动。正确的认知可以避免走弯路,尽快踏上良性健康的轨道,而错误的判断会诱使患者步入恶性循环,在口吃的迷宫中迷失方向。认知的结果,有助于患者建立某种信念,从而直接左右患者的性格和行为的表现。

口吃患者都清楚地知道,环境对口吃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真正起着作用的与其说是环境本身,不如说是人对环境的态度。以往经验的痕迹作用以及当前的刺激,对于个人的作用起着很大的影响。口吃病总是与过去悲痛的,强烈的体验联系着的,而这些体验也只能解释为由于情绪、态度产生的。所以,对自己口吃的不正确态度是心理障碍和症状固定化的源泉,因而重新教育自己改变对口吃的错误态度是根治口吃病的必要措施。这个改变只有应用心理疗法才有可能。

鼓励、安慰、催眠术、口号式的暗示等都不出暗示疗法的范畴,即使会产生立竿见影之效,也只有一时性。因为暗示不能改变病人对口吃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而且患者大多富于理智的倾向,对事物持批评态度,好穷根究理,容易接受助长不安的暗示,而积极方面的暗示却不易影响他们。

发音法、系统脱敏法(包括突破法)、打节拍法、呼吸法、手势法、跺脚法、目光转移法、意念转移法等都属于转移注意力疗法。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也只有一时性。因为转移大脑的注意是根据人脑不能二用的原理:转移患者对口吃高度的注意,就可以有效的把要说的话表达出来。但对大脑的重复刺激用久了,刺激强度需要加大,否则大脑就不会理睬。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和手段用久了都会失灵。

转移注意力有主动转移和被动转移,或称有意识转移和无意识转移。上面说的转移方法属于主动转移,属于有意识的活动。不主动说话、等待对方的问话,不主动打电话等候对方的电话等属于被动转移,属于无意识的活动。可遇不可求。

这些行为疗法在口吃病的前期治疗中很有必要,尤其对口吃现象很多的患者。行为治疗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口吃现象对大脑的重复刺激,缓解心理压力,为患者接受认知疗法减少阻力,铺平道路。我们必须要理解:行为疗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口吃病的心理本质问题,相反,还会阻碍口吃病的康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对抗口吃症状的方法属于折腾,甚至会加重心理纠缠的情结。

只有在正确认识口吃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改变对待口吃的错误态度,才可能才从根本上解决口吃病的问题。

积极地批判自己的错误态度对矫治口吃病有很大的意义,也是好转的一个标志。各地协会、矫正班可以组织患者开一个“诉苦会”,让他们把多年来积压在内心的苦闷,对任何人甚至对最亲的人也不敢诉说的隐情,都尽情的、无保留地诉说出来。

通过倾诉,可使内心的痛苦得到疏泄,缓解心理上的纠葛,使心情舒畅。并且在诉苦的过程中,患者常会自发、主动地对自己和别人的错误态度进行批判。

通过自我批判改变对口吃的错误态度,才能改变内在世界的内容。

“入山不见山,出山观山景”。只有彻底转变对口吃错误观念,从错误思想中解脱出来,才能踏上口吃病根治的正确轨道。进入这个轨道,就不需要动力,完全依赖患者的自觉。它是口吃病康复的一个全封闭的轨道。这是一次思想上的脱胎换骨,灵魂上的痛彻心扉、意识上的大彻大悟,也是认识上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们称之为泰山之巅。只有到达泰山之巅,口吃病算是初愈。离根治的“目标”就已经触手可及了。

第二篇 心理康复

这一步是为那些已经到达泰山之巅的吃友准备的内容,还没有到达的朋友可以参悟。详细内容,请参阅秋水理论《口吃病治疗概论》。

没有一个口吃病康复者会说他用了什么方法而治好的。他记不到自己的病是怎么好的,具体什么时候好的。假如一个自称痊愈的人,说他是用了什么方法好的,证明他还没有康复,因为口吃病的康复都是不治自愈的。

患者对口吃所持有的固执己见的错误态度被粉碎后,就会放弃对口吃的奢望和不切实际的梦想。这对口吃病的根治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封闭的心房重见天日,患者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至此,还不能说口吃病真正痊愈。您还需要进行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更需要转移注意力,让时间来消除创伤性阴影。

一、固本强身是根本

患者刚从口吃的魔窟中逃了出来,好似大病初愈,身体还十分虚弱。百废待兴,一切从头开始。长期与口吃作斗的结果,心身已被摧残成千疮百孔,支离破碎,人格受到严重扭曲。这一切都要有待于恢复元气,抚平心灵创伤。但康复需要调养,康复需要时间。其过程又是一点一滴的。俗话说,病去如抽丝。只有等相当长的时期后,你回顾走过的路,才会发现质的变化。

所谓一年内的短期根治法是不现实的。口吃病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冰冻三尺,决非一日之寒。长期不懈的与口吃病做斗争,导致了口吃病情的逐渐加重,恐惧心理与日俱增。我们见到口吃,提到口吃,如同见到猛虎。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更何况我们都有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病历。一提到口吃,一看到“口”、“吃”的字形,患者都会心惊肉跳。这种恐惧心理是歇斯底里的,是根本无法抗拒的。

患者都知道,假如没有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就不大会口吃了。是的,恐惧心理伴随着康复过程的始终。恐惧感是口吃病患者的“烙印”。比如,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失恋之后,不能说忘记就忘记,但时间是最好的淡忘剂。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我们受伤的心灵才会渐渐的抚平,“烙印”才能消逐渐褪。世界上没有忘情水,所谓短期淡忘口吃的愿望是不现实的。

二、平价口吃是祸手

为什么口吃病久治不愈,就是因为口吃病不是单一的病灶,而是一串盘根错节,恶性循环的病态链。评价口吃是它的润滑剂和动力源。不评价口吃,意味着病态性口吃失去了润滑剂,失去了“动力源”。恶性循环病态链就会慢慢的失去活性。

什么是评价?对自己说过的话,是好还是差,过分地评述:说得好,兴高采烈,得意忘形,话也多起来了,滔滔不绝,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口才。结巴了,出丑了,就很难过,一下子掉进了冰窖,自责不已。反思口吃的原因,对发生过的场景进行模拟演练,反复练习发生了口吃的那句话,那个字。折腾得不吃不睡。沉浸在无限的失望和痛苦之中。甚至杞人忧天,设想、虚构口吃后的结果会如何、如何影响自己的前途,担心会影响自己一生等等。不管发生口吃还是没有发生口吃,适当评价是人之常情的,但是过度评价就是折腾和纠缠。

由于康复过程渺渺无期,患者往往会失去等候根治到来的耐心。在中途会出现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回头倒退的现象。这是因为口吃病的症状总是和人的心情一样呈周期性的发展变化。在症状较重或心情陷入低谷的时候,难发性口吃、中阻性口吃和连发性口吃等口吃症状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刺激患者的受伤的心灵,滋生消极的情绪。加之病人都有急切康复的思想,导致康复途中频频回首顾盼,徘徊、倒退的现象。就象电饭煲煮饭一样,时时揭开锅盖,就会影响煮饭的速度。

那么在康复中:

1、出现口吃预感来了怎么办?

2、发生了口吃,丢人现眼又怎么办?

3、出现难发音怎么办?

4、出现恐惧感来了怎么办?

这系列问题足以让患者在康复途中反反复复,充满疑虑,甚至对张景晖的理论产生动摇和失去信心。因此,您需要放松发泄和系统脱敏。

1、口吃预感来了怎么办?

来了口吃预感,患者一般都会酝酿感情,展开激烈的心理搏斗,并暗示自己不要害怕,勇敢的说出去。

请记住:口吃预感的强弱,同表达的欲望成正比,和表达的内容的重要性成反比。

一般地说,如果要说的话很重要,到了非说不可的程度,患者就会不顾一切的冲过去,口吃预感就会被这“要说的话很重要”的心理压制下去(并非被其“冲过去”的勇敢精神所压制),这时患者都能把要说的话完整的表达出来;如果要说的话都是些无关紧要废话,那么口吃预感就不那么容易消失。

这时候,如果患者鼓励自己还要把话说出来,那么只有死路一条:越想表达,口吃的预感越强烈;越是想冲过去,越会担心万一冲不过去的后果。越是这样担心,就越不甘心,非要把话说出来不可!为此,他拼命的酝酿感情,反复折腾,最后对口吃的恐惧心理会在一瞬间极度膨胀!这种膨胀跟患者要想冲过去的欲望成几何比例的飙升。它让患者万分恐惧!患者在这时候如果想突破说话,无异以卵击石,势必头破血流,把自己搞得黯然神伤!事实上他是无法冲过这道瞬间筑建起来的“铜墙铁壁”。

正确的态度是怕归怕,说归说。想说你就说,说不出来,就别说!我不反对患者此时使用一些独门的发音技巧,把话表达出来——迂回绕过。实在是开不了口,走为上计(沉默不语)。千万不可犹豫不决,更不能暗示、鼓励自己,妄图克服这种恐惧心理!

之后,不管是侥幸把话说了出来,还是了没有说出来,我都把这些通通丢之脑后。即使会有消沉、余犹未尽的心情(想说的话没有说出来,未免有些惆怅、懊恼),就让这种心情充分发泄,切勿正面的制止,更不能火上浇油:责怪自己,总结失败的教训,甚至反复模拟演练发生过的场景。你只能从侧面劝解自己,宽慰自己。

即使你会情不自禁的模拟演练发生过的场景,但也不能抑制它,你只有顺着它,劝解自己。你只能默默的问自己:我这样责怪自己、这样演练发生的场景,有必要吗? 一句话,一切情感产生后,不要去控制它,更不要去纵容它,你只能从侧面劝解它、疏导它,让心情尽快归于平静。

请记住:情感是不能抑制的,抑制的结果必将导致更大的情感爆发。但是由它引起的行动,却可以控制。

对行动控制的程度,就是人的修养性。夫妻吵架了,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心情,但我可以控制自己不去打人,不摔东西。

2、发生了口吃,丢人现眼又怎么办?

不评价口吃是关键。过后,我不评价发生的一切。即使难过,情绪低落,我也不抑制,不正面堵截这种心情的发泄,不去反复模拟演练发生过的场景,更不去责怪自己,甚至想打自己的嘴吧。退一万步,如果以上这些情感的东西全都情不自禁的发生了:我反复模拟演练发生过的场景,我责怪了自己,甚至想打自己的嘴吧等等,我们也不要抑制它们的发生。要让这些情感充分的发泄。最多只能从侧面劝解自己,宽慰自己,让不平的心尽快恢复平静。

请记住:话后允许口吃、预感、恐惧感比话前允许更为可贵。

一般而言,在口吃预感十分强烈,口吃恐惧感非常强大的场面,能把话说出来的人犹如凤毛麟角。

没有一个人能在任何场合下允许口吃。尽管大家都明白,只要允许口吃,说话反而会流畅。这种允许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人生最高境界。

面临万丈深渊,即使有个声音在喊,跳下去就有生的希望。但不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后面有追兵杀来),谁敢往下跳?对待口吃病能有这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胆识,口吃病根治就在举步之遥。

打个不大恰当的比喻:你敢睁眼看着别人往你眼睛内撒进沙子吗?如果在你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被人撒进了沙子后,你会允许这种情况存在吗?我的回答是,我决不允许别人当我的面把沙子撒进我的眼睛内,除非迫不得已。退一步说,万一发生了这种不幸和痛苦的事件,我还能怎么样?我只有允许这个事实啊。我怨天尤人有何帮助?我难过,我后悔,难道就能改变这个事实吗?

说话前,眼看自己要口吃,将会丢人现眼,眼看着口吃会损毁我的形象,这一系列担心害怕,导致我不敢口吃了。我会本能的掩饰、抑制这种口吃,甚至我会慌不择路逃窜,这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

口吃过后,我会难过,情绪会低落,甚至会自责,也可能自个模拟演练刚才的一幕场景。当我懂得了这些心情和内心活动原来都属于人之常情这个道理后,我还要死死的遏制它们的发生吗?我只能顺从它们,让它们尽情的发泄,我最多只能从侧面去劝导自己,宽慰自己:既然发生了逃避说话或者发生了严重口吃这种尴尬事件,再难过也是枉然,再责怪自己也无法挽回影响,再后悔也莫及啊!就这样安慰自己,让自己的心情尽快的恢复平静。如果反行其道,则会激起心海的翻腾,掀起更大的波澜!试想,我们的口吃病不就是这样与日俱增的吗?

因此,我们说,言后允许比言前允许口吃更重要。

3、出现了难发音怎么办?

难发音与难发现象作斗争的结果。因此,难发音越斗越多。如何消除难发音?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对抗它。任何正面的对抗都是强化难发音。正确的态度是想说你就说,说不出来,就别说!我不反对患者此时使用一些独门的发音技巧,把话表达出来,或者绕过难发音,或者干脆省略它。实在是开不了口,“走为上计”——沉默不语。过后,我不评价发生的一切,即使难过,情绪低落,我也不抑制,让自己的心情充分发泄,你最多只能从侧面劝解自己,宽慰自己,让不平的心尽快恢复平静。

4、恐惧感来了怎么办?

俗话说,人不求人一样高,水不流动一样平。距离导致神秘,神秘产生敬畏。无论是何人、何物,只有认清了它的本质,摸清它的脾性,才会不怕它,甚至可以驾驭它。

请记住:令人人真正感到害怕的不是来自客观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深处。人总是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神秘和敬畏。

口吃的恐惧心理在患者心中扎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它是在患者长期与口吃搏斗的实践中,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说话前出现恐惧感了,患者会本能的去排斥,暗示自己不要怕。诸如暗示自己:我怕他(她)做什么,他(她)能把我怎么样,等等类似的心理活动,鼓励自己勇敢的冲破它,结果使恐惧感更加强大。

注意:对恐惧感越是抑制、堵截,越是帮了它的忙。恐惧感会在一瞬间以几何比例飙升,让你恐惧万分,不寒而栗!在它面前,你只有老老实实的屈服。对恐惧感的抑制的结果将导致恐惧心理的巩固和加深。

恐惧的实质是什么?

我们说话有一般有两种恐惧感:一种是怯场心理(或叫社交恐惧心理),另一种就是我们害怕口吃的心理。前者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它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紧张心理。后一种害怕口吃又包括两个情况:

(1)是担心发生口吃后丢人现眼,影响自己形象和前途。它恐惧的对象是影响自己的前途。这种恐惧属于社交恐惧的范畴,它是口吃病者临场说话前的最初反应,是一种最低级的恐惧心理现象。就象正常人临场说话前会紧张害怕。担心当众出丑,担心举止失态等。因此,患者担心发生口吃后丢人现眼是患者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

那么怎么样消除或减轻这种恐惧心理呢?对待社交恐惧症的方法可以参考使用。系统脱敏疗法中的突破疗法是比较直接有效的手段。

(2)过去发生过的难堪场景和丢人现眼的往事,是患者心中最大的忧虑和担心。每当想起它,患者就会心有余悸、不寒而栗。这一主观因素是导致患者言前紧张恐惧的真正原因。因此,患者都有同感:“假如我把过去的口吃经历都忘记,我的口吃病也就好了”,就是这道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恐惧?首先是因为发生了口吃确实导致了丢人现眼的难堪局面,但是对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人们对它持有的态度。假如当初我们对偶尔的口吃场面一笑而过,能够正确对待,抱着你笑我也笑的无所谓态度,或许就不会发展到今天的恐惧地步。其源头病因是对口吃产生的错误认识。

换言之,错误认识,产生错误评价,错误评价导致错误态度,错误态度滋生恐惧心理。因此,要克服这种恐惧心理首先就应接受正确的认知疗法,正确认识口吃,正确地评价口吃所致后果,深挖狠批错误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摧毁“唯我独吃,唯吃最大”的错误思想,切实改变错误的态度。

只要思想上消除了恐惧的源头因子,再加上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才可以渐渐的减轻对口吃的恐惧心理。

必须注意的是:

大面积减少非病态性口吃现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等以上程度的口吃病者的恐惧心理;采取迂回的手段,尽量避免发生病态性口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轻微和隐型患者恐惧心理。

(1)中叙述的恐惧对象,即“担心发生口吃后丢人现眼,影响自己形象和前途”是客观因素。

(2)中叙述的恐惧对象,即“过去发生过的难堪场景和丢人现眼的往事”属于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因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对付。可以采取直接有效的方法,短期内消除。而主观因素看不见更摸不着,无从下手,无法直接消除。

说话前,遇到害怕可以克服得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任何害怕紧张的因素,一旦袭击了你的心灵,你都无法克服。世界上没有克服紧张心理的通用办法。只有正确面对紧张心理。带着紧张去工作。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紧张恐惧。

临场说话前,你能做到不在意发生口吃引起的丢人现眼和影响你的前途等后果吗?相信没有几个口吃病人能够做得到。

在临场说话前,你可以抑制自己不想过去的难堪的场景吗?触景生情,乃人之常情!相信没有人可以作到。

我们应该允许这些恐惧心理的存在。决不能从正面堵截它,让这种恐惧心理有个发泄的通道。你最多只能从侧面加以疏导,劝解自己,问问自己:“我为何要害怕?”决不能暗示自己“不要怕”,甚至鼓励自己去克服恐惧感,冲破恐惧感。

说话前发生了恐惧感,我不去直接斗它,让它尽情的发泄。事后我不去评价它。出现了恐惧心理导致不能正常的表达,甚至当场结巴,丢人现眼了,我心里难过、心情郁闷、情绪低落都是难免的,我也让它们尽情的发泄,我只能从侧面劝解宽慰自己。

不要去责怪自己,不要去反复模拟演练当时的场景,更不要去总结失败的教训等等,即使,以上几个“不要”都难以做到,你也只能听之任之,让它们发泄。一句话,顺应情感的发泄,决不能堵截!否则会掀起更大的感情波澜。

既然我们不敢正面对抗恐惧心理,那么我们总可以敬而远之,从它身后绕过去吧?恐惧感好比一座抵挡在我们面前的悬崖峭壁,我们对它望而生畏,无法突破,怎么办?

多花点时间绕到它侧面或背后。当你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站立在山峰之巅,你还会觉得已被你踩在脚下的悬崖绝壁还高不可攀吗?你还会望而却步吗?再瞧瞧山崖下你当初的位置,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当初的处境、逝去的感觉,你会通通不屑一顾。因为你完全融入了天地万物,壮怀激烈,豪情冲天。

三、不如意事常八九

口吃就是人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口吃病很难痊愈。贪婪、纵欲、浮躁、狂妄是我们的天敌。提得起,放得下,从容不迫,胸怀宽广,富有爱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懂得得失利益关系,都是优良的品行。患者都对未来寄予厚望,拥有较高的期望。以为只有口吃这事最烦恼,殊不知,生活的烦恼无时无刻不存在。

一旦口吃的烦恼消除之后,你的工作和生活的烦恼就会接踵而来。其实它们早就摆在你的面前,只不过,以前被你口吃的烦恼遮挡了,你看不见它们。一叶障目,就是这个道理。生活需要大大小小的烦恼,要是你没有烦恼的,你就很悲哀了。你的眼前犹如一马平川了,放眼中原,唯我独尊。但一堵巨大的高山横竖在你的面前,它就是死亡之墙,你将直接面对死亡的极端恐惧。这堵墙你是无论如何翻越不了的。

这座墙平时我们看不见的,隐形的存在,因为我们工作、生活太忙,烦恼事情太多,我们就顾及不上。一旦我们拥有了一切,没有了烦恼之后,它就会凸现在人们面前`。你会为之忧虑不安,甚至会作出许多荒唐之事。古代秦始皇过着奢侈糜烂神仙般的生活,但秦始皇害怕黑夜,担心一睡就醒不来,面对死亡,秦始皇十分恐惧。于是他派出3000童男童女到东海寻仙药,炼仙丹就是为了长生不老。

四、一进一退乃人生

口吃病在康复途中会经常出现反复的现象。康复途中有许多岔路口,使患者徘徊、犹豫不决。

口吃恐惧心理在一定的时期内占据着我们的心灵,使患者几乎失去信心。 “我不斗争了怎么还会有恐惧感?我不评价了。怎么还有口吃?”是的,笔者曾经也出现过这样的徘徊。“都几年了,口吃预感和恐惧感怎么还是一样啊?难道张景晖老师在唬弄我们?口吃病难道真是绝症?”怀着这一疑问, 1989年,我给上海的张景晖老师写了一封信,把我的康复过程、我的思想疑虑告诉了老师。老师的回信简单扼要;一进一退乃人生也。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从此,我一头扎进工作和生活中去。这一扎就是20年!

五、大智若愚真糊涂

历史上的圣贤和伟人无不都是虚怀若谷,大智若愚。聪明反被聪明误。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聪明难,聪明转糊涂更难。一些细小的事情不要去斤斤计较,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最明智。利益得失有公道。

六、笑看红尘乐逍遥

红尘滚滚,卷起千层瘴;欲壑难填,平常心是道。幸福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穷人做梦想温饱,脸上挂微笑;富人做梦被人杀,醒来一身汗。人生如梦,人生是游戏。把握今天,拥有一颗平常心,快乐自己每一天。

修炼至此,我要恭喜你,你的口吃病完全康复了。长期伴随你的病态性‘难发音’(我不保证,你面对胡锦涛说话都能做到坦然自若,口若悬河)、‘口吃预感’、‘口吃恐惧感’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是我要警告你:不要对痊愈后的人生寄予厚望。根治好了,你不会有任何的快感。当你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你就发现过去与口吃拼搏所得来的的一切想法和体验是多么的幼稚。你因此会它不屑一顾!你很有可能从此与口吃之事彻底的分道扬镳。这也是为什么,论坛上见不到几个真正痊愈的人(因为他们彻底的离开了这个圈子)。

从口吃的纠缠中解脱后,并不意味着你已获得了心灵上的新生。其实这仅仅是“频道切换”。从一个游戏切换到另一个游戏,从一个轨道转入另一个轨道。人生的各种烦恼和困惑依旧接踵而来。但这和你在遭受口吃病煎熬时期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过去你的最大烦恼就是口吃和它所带来的痛苦、困惑,就象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这小块就是口吃病。你只能看到口吃给你带来的负面影响,你的眼睛你的心灵之窗只被口吃病这东西厚厚的遮住了,它让你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人生莫过于如此。不如意事常八九,一进一退乃人生!

跳出口吃的魔掌后,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更无奈!

第三篇 矫正不良习惯

口吃者与口吃长期的斗争的过程中,心身受到严重摧残。留下了令人厌烦的“后遗症”(急、快、猛、冲的语言习惯)。特别是说话可能还有习惯性口吃。为什么张景晖开始不把口吃叫习惯?是因为那时口吃还是连着心理障碍这个病根,越改越口吃越多,越改心理障碍越加重。所以那时候,口吃不能作为习惯来改。

只有等口吃的心理障碍消除之后,才能把尚存的习惯性的口吃现象(其实就是肌肉动作的记忆)视为习惯。

世上没有改不了的习惯。病根去处之后,剥皮抽筋是你的自由。至于你用什么方法去改变,就象戒烟一样,你自己想怎样就怎样。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习惯都是顽固的,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改变这个习惯的难度系数是与口吃的历史成正比。

【后记】

这篇《口吃根治三部曲》是2007年写的,属于同期秋水理论的代表作。同期代表著作还有《走出口吃方法的迷宫》、《口吃病根治总思路》等。

秋水理论今非昔比,已经上升到具有便易操作技术。从口吃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播种”五个方面系统阐述口吃的形成原理、发展的条件和康复的途径。

这一技术不仅仅是给您一条“鱼”来充饥,而是教会您打渔的技术,从而让您源源不断获得“鱼”,这就是我的著作《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袁运录 袁媛.2015年)。

作者简介: 袁运录(笔名:秋水,口吃朋友称“秋水老师”), 1964年生.江西余干人,秋水理论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研究方向:强迫、抑郁、口吃、失眠等。

代表著作:《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情绪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正在撰写:长篇小说《秋水无痕》、《睡眠心理学》。

(责任编辑:孙东刚 文字审核:刘东)